第一单元 教学反思
1.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受
呢?谁能谈一谈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结: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
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画出优美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茫茫”是什么意思?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呢?(广阔)
(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①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②“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而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课件出示: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
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白色的大花”指的是。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情景。
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自由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的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草原的人情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的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的特点。(大)
2.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理解“洒脱”一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
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
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出示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1)(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出示句2: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5)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款待、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
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教学板书】
1.草原
草原景色美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草地:一碧千里
人情美 远迎客人、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识记本课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学生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 】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 教学课时 】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
1.师:(课件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
单薄:指身体瘦弱;
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答,全班交流)
小结:《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从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3.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要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总结感悟
1.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指名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回顾旧课,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领略了丁香花的美丽,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那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全班交流。
小结: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4.重点句子分析。(课件出示)
(1)有的宅院里……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这是丁香。
这句话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仪态风姿和气味。正是因为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在夜色中也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指名答)
小结:
(1)形状(视觉),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视觉),紫色、白色;
(3)气味(嗅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小结: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在这部分中,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指名读第4~6自然段,全班交流感受)
2.研读第4 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师: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答)
(2)师:在这几句话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阅读链接”,指名交流)
示例:“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喻为人的忧愁,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
(1)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齐读,指名交流)
明确:丁香结本义指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指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本文中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2)作者赏花多年,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古人寄托在丁香结里的情感是愁思,是愁怨,这从“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 “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思考:“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名读、齐读,同桌讨论)
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学生自由发言)
(4)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需要幽雅甜香的丁香;
同时,也需要细雨中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 教学板书 】
2 . 丁香结
赏花:色彩、气味、形状
悟花:“结”乃常态,坦然面对
【 教学反思 】
《丁香结》是一篇散文,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可爱芬芳的品格,这一层面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而对于“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一句话,学生却很难读懂。因此,我从课后“阅读链接”着手,先让学生理解感悟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再通过默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与学生一起研读,从而明白了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这一深层次的含义。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师: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开始吧!(自学)
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尝试理解诗意。(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诗人孑然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的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古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如何理解诗题?(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有什么好处?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师: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课件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齐读古诗。(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词人简介。(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清平乐·村居》)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3.上节课我们跟随苏轼去西湖游玩了一番,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辛弃疾去欣赏黄沙岭的风光吧。(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齐读。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意思)
(2)指名说句子意思。(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它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感悟词情
1.思考,指名回答: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
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2.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情感。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2)按照停顿和重音的提示,指名读,尝试背诵,师生评议。
五、总结拓展
1.多么迷人的景色啊,齐读。(配乐师生合作串读)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他词。
3.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教学板书】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移、泊、旷、低、近
孤寂、愁闷、思乡、旅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未遮山
雨中:跳珠乱入船
雨后:景色水如天
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人民生活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学重难点。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
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再对词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中描绘的景色,感悟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
4. *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 教学重难点 】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 教学课时 】
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板书课题:花之歌。齐读课题)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学生自由说一说)
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小组派代表交流)
预设:(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 ,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2.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花的精神品质。)
4.师: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结: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
四、课堂小结
纪伯伦的《花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花之歌》里,花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五、拓展延伸
1.仿写句子,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例:花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花是婚礼的冠冕,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的其他四首:《美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 教学板书 】
4*花之歌
花的形象:奉献者和使者
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 教学反思 】
学习这类文质兼美,意蕴深厚的散文诗,只有通过反复品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花的形象,其丰富的想象力,整齐的句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品析句子,理解文中体现的哲理,进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理解追求和信念。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从四个标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或者自己拟一个有趣的题目进行习作。
2.展开想象,能够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出自己变形后的见闻感受,并掌握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要抓住变形的动植物或物体的特征,写出自己的传奇故事来,情节要生动,内容要丰富。
【教学重难点】
1.能够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出自己变形后的见闻感受。
2.抓住变形后的动植物或物体的特征,展开想象,写出曲折生动的传奇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又会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倘若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下来,也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抒写自己精彩的传奇故事吧!
二、交流反馈
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学生交流)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三、习作指导
1.展开想象,学生展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教师适时指导。
2.同桌交流。(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预设:运用拟人手法,展开想象,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自己变形后的“传奇经历”和感受。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提示:如谈谈自己习作的叙事线索,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贯穿全文、衔接过渡,怎样开头、结尾等,从而让其他同学得到启示借鉴。
四、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习作。
五、习作欣赏
1.指名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六、习作修改
1.课件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
3.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展开交流,从而幻化成宇宙万象,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叙述自己的奇特见闻和切身感受。学生在选题和列举事例的基础上,找到了写作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能够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文学作品。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其应用上的妙处。
3.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掌握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针对两篇类似的文章,同学们有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另外,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特点与好处、分号该如何使用等,都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交流。
二、交流反馈
1.师:阅读文章时,在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还要能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明确: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比如,阅读《丁香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样子和气味,这时候,可以联想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见到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它们都是什么颜色,有什么气味。
(2)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比如阅读老舍的《草原》,我们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者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
读懂了文中主客聚会的欢快场景,可以联想到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
等等。
2.教师小结:阅读的时候,既要读进去,又要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3.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所读的文章想开去的例子,教师总结。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读一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自由交流)
2.从课外阅读中找出一两个精彩的排比句进行赏析,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明确: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充沛;
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师:说说分号的用法。
明确: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
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②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
③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注意,排比句不是一定要用分号隔开。
4.(课件出示路牌标志)师:在路上行走时或者坐车到异地时,你注意过路牌吗?
如果路牌上有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明确:每一条路都有路牌,上面有路的汉字名称,汉字下面是路名的拼音大写,声母和韵母均大写,但无声调。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路名,除此之外,路牌上还有指示方向的箭头,这样,我们通过看路牌就可以辨识方向了。
当然,公路上还有一种路牌,当距离某一个地点还有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以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用来告诉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地名也是汉字和拼音大写相结合的形式。
教师小结:正确认识路牌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辨识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可以像路牌那样,用拼音拼写你的名字吗?(学生自由交流)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过故人庄》,教师指导朗读。
2.齐读,要求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古诗《过故人庄》。
(1)借助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2)小组成员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检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对古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4.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意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较阅读,并找到比较阅读的方法。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后,学生能够列出具体事例,来证明使用排比句的好处,通过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写出语言生动优美的排比句。另外,学生在反复品读句段,查看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分号的用法,并能说出分号的用处。在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时,学生不仅能结合搜集的资料,自己翻译古诗,还能围绕主题,展开想象,改编古诗。
第二单元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1.课文中有很多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只有感情朗读,才能把文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所以,指导学生抓住壮士的语言和行动等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就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到五位壮士的高尚品质与豪迈气概。
2.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内容的理解,还要关注写法的渗透,比如“关注群体,考虑个体”这种写法就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留下比较系统的印象。同时做到读写结合,将这一写作训练点有机地迁移到课外,并在作文中加以练习。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1.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
后来再现阅兵式盛况,会缩短学生感知与文字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壮观,激发自豪之情。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写批注;
品析句子时,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并掌握作者用词之精妙;
快速读、细读、精读、个体读、集体朗读等形式多样化的读,不仅加深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体会出文中的情,可谓一箭双雕!
《灯光》教学反思
1.教学本课时,我按照平时教略读课文的方法,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课前导读,提示学生以“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再在小组里交流。“灯光”在文章中出现多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
2.学生的理解有时是简单、概括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灯光的语句深入地理解,体会其含义,然后说一说课文前后的联系。这有这样才能明白“灯光”是课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其线索来分析,才会理解深入,领悟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 口语交际:演讲 》教学反思
1. 演讲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口语交际,因此要密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会写演讲稿,并学会一些演讲的技巧,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方设法地从细节入手,给他们指明方向。
2. 创设情境,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种形式。在这情境里,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担负不同的角色。其次,围绕“演讲”引导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演讲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便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习作:记一次游戏》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展开交流,从而幻化成宇宙万象,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叙述自己的奇特见闻和切身感受。学生在选题和列举事例的基础上,找到了写作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 语文园地二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是第二单元知识总结。本语文园地一共涉及到了四方面的内容: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第一部分“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描写场面时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学会重点词的作用和一些词的另一种表达方法。“书写提示”板块通过举办书写展览督促学生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最后“日积月累”版块用四首诗里的诗句表达出精忠爱国的高尚情怀。通过教学,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内容:
一、 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进行教学之前,我放开课堂,让学生们自己说说学过的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场景,总结出点面结合表述方法有什么特点,然后让组长做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同学们兴趣盎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进行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小练笔。
2、学习第二板块时,关于重点词的运用,我让学生们对带有重点词和不带重点词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进而理解重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于一词多种表达,我让学生反复地读例句,并用“说”替换到句子中,使学生明白,不同语境下的词语虽然意思一样,但是蕴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3 、 关于书写提示,我拿出一节课的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练字,并巡视纠正学生们的书写,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书写姿势、书写习惯,写完之后,让学生们之间互相讨论,推举出书写好的学生,让学生们对于字体严格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4、对于古诗的学习,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纠正学生的字音,使学生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再让学生品一品这些诗句中所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语文园地二的学习中,由于我备课比较充分,在课堂上讲解很自然,很好地把握了课堂,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古诗背诵环节学生们积极性比较高,课上全班同学基本背过了诗句,并理解了诗意。
三、不足之处
对于书写指导上还有很大的欠缺,一时无法纠正学生们的错误的写字姿势和方法,学生们练字时是一种姿态,平时写字又是一种姿态,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合起来,因而课后作业,学生们的书写和课上练字的书写一点也不一样。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平时也要多对学生们进行督促,平时作业中注意纠正坏的书写习惯,严格要求学生保持好的书写习惯,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相信经过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学生们会越来越好。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