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
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性的、无知性的、被动性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性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性的两面性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性与恶毒性、上进性与堕落性、文明性与野蛮性、仁爱性与仇恨性、真诚性与虚伪性、全面性与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性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性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精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祇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
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篇二】
有幸收到学校的寒假读本《君子之道》,果然很深刻。本书把一些人生道路做了总结,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各种事到中国古代的一些书本教育。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前论主要是笼统的说了下本书主题“君子”,从本论开始详解。君子之交,剖析友情太深刻了,很有必要加勉,给自己一个提醒。而君子之名单独拿出来一章去说,结合了余秋雨老师的实践经验,更有说服力。而且不仅仅是分析完就没事儿了,还提出好多切实可行的处理面对方法。君子之伪和君子之狱,对我冲击比较大的是“学识和道德无关”但是觉得我现在被余老师说服了。
写经修行开始,是上了境界的内容。余老师又让我看到了真正佛教的精髓。我的信仰中本就儒释道三家都有,这样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岁月之味,更让我看到了余老师的人生积淀。可以说,余老师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我也相信,这三篇文章会督促我不断进步。临终之教,直击生死。
读的过程中,对书中一些经典之处进行摘要,与大家分享:
1、他们谈《易经》,胡适告诉荣格说,他不太相信《易经》,并说那该是一种魔术和符咒。荣格听到后,急问他曾经尝试过没有,胡适点头。荣格再问他,《易经》卦内的答案是不是真实的,对他有没有帮助。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胡适很难受。荣格也开始意识到,中国当代学者已渐渐走向西方的科学境界,对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怀疑了。胡适认为《易经》是一种魔术和符咒,用的是西方近代科学思维。但他不知道,此刻坐在他眼前的这位西方公认的一流学者,却曾经深入研究过《易经》。我们不妨再读一段刘先生的介绍:荣格为威廉的《易经》译本写了十七页的引言。荣格说,西方古代的科学与中国《易经》原则是共通的,但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因果律有很大的差别。因果律超越不过统计学,现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主观智慧。因果律把人的主观异化了,该是西方文明很大的毛病。
2荣格并且发现,中国道家有“物极必反”的基本法则,远远超过西方人的思想。他指出,西方往往被“自我中心观”的魔鬼引导,而沿着所谓“高贵”的道路走向宗教经验将带来的硕果。于此,荣格观察到,道家的“物极必反”法则西方可以采用,唯有靠此,在西方互相冲突的人格和他们忘记了的另一半才会团圆,西方人士的痛苦内战才会结束。
3.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
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4.儒家让君子和小人相邻咫尺,其实也为人们提供了自我修炼长途中的一个个岔道,让大家在岔道口一次次选择。然后,才说得上谁是君子。
5.“中”是指避开两头的极端而权衡出一个中间值,“庸”是指一种寻常实用的稳定状态。
6.中国古代文字的优点是凝练,缺点是多义。例如这个“器”字,概括了多少现象,却也可能歧义丛生。
最后,我想秋雨老师提出的这七条关乎君子的标准是完全可以作为生活的标杆的,并不会使人处在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世界。
【篇三】
读了余秋雨老师的这本“君子之道”感触颇深,让我对“君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对余秋雨老师深厚的写作功底所敬佩。
君子之道,太过虚无缥缈,但在本书的本论部分,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对君子之道的轮廓进行描述,作为君子,首先应具备的品质。其中,余先生运用了很多传统经典来对君子的品质进行阐述,如“论语”“孟子”等,并且对这些传统经典做了深刻的解析,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君子用崇高的道德指引自己的言行,这些言行在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被记录下来,供人民参照、学习。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人们又知道什么是“道德感”吗?当下社会的“羞耻心”又是什么?羞愧自己穷,却不羞愧自己不读书;
羞愧自己官位低,却不羞愧自己不能为民请命,白当了父母官;
羞愧自己没有个好父亲可以横行霸道,却不羞愧自己不懂礼仪廉耻让人可笑。这些是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已经离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远去久矣了。在传统文化中,通常将小人与君子对立,实则每位个体都是君子和小人的结合体,一念之差就会走向反面。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处处以君子之道为指引,时时对标,时时自省,时时劝诫小人行径。我们一生无非是修行这种人格,我国历史文化对君子的集中展示。君子之道就像王阳明心学,寻求成为圣人的路径,又如佛家修行就是要成佛,但后两者都是向内求。而君子之道一如孔孟,向外求,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做到了这些外在的便可成为君子。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时刻自省,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君子之德,将君子的品质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要以君子的标准和言行来要求自己。君子之道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洗礼,最终被中华民族选择留下的,不断修正完善的核心人格,需要我们来延续和发扬,让他陪伴和守护我们不断向前。
【篇四】
“君子”这个雅称,自古受到文人雅士的追崇,即使现代人狭隘地认为古人徒然看重虚名,或是附庸风雅,都不能对“君子”二字蕴藏的“正能量”视而不见。在中国先秦各家中,儒家对“君子”观念极为重视,自从孔子将“君子”一词赋予道德层面的含义后,君子便与人格和道德联系在了一起。诗画中常见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古人感物言志的象征,最能形象地表明古代文人对君子人格境界的向往。
如今,“君子”一词的出现频率还不及“伪君子”高,人们似乎对于“君子”退避三舍、无人问津。而想要在当今社会上做一回君子,估计也是举步维艰,不仅可能被人诬陷,还会引来怀疑的目光。有人申辩,自古以来,君子就是士人们的楷模,与普通百姓无关,只要做好一个小市民、小村民即可。当“扶不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甚至作为春晚小品节目的时候,人们才切实感受到人群的冷漠和道德的滑坡就在身边。刮起一阵道德之风,看来已势在必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的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窈窕之女”符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范畴,而君子不仅追求人的外貌美,更注重人的内在美,即人的德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以德,小人以力”,都阐释着君子对于精神境界,有着比物质财富更高地追求,而这些追求其实早已成为日常语言中的俗语,只是人们在渐渐淡忘将它们身体力行,仅仅当作了日常的戏谑之语。例如,君子的胸襟是“坦荡荡”,要求自己“不器”、“知耻近乎勇”、“以和为贵”,对待旁人“成人之美”、“周而不比”等等。人们现在大多是在开玩笑的时候才使用这些俗语,将这些追求形成全社会的道德之风,任重而道远。
作为君子要求之一的“君子之德风”,其深意正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内容。君子不仅要求自我的道德修养,还要让自己的德行影响他人,而对于住在水泥方块里面的现代人来说,管好自己才是信条,对他人之事秉承的观念则是少管闲事。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在网上看见的一则新闻,一位老伯在盘山公路的一段危险路段拦阻过往车辆,好心告知前方将要发生山体滑坡的征兆。但是,一辆小汽车上的司机和乘客却对老伯动粗,结果前方传来出现山体滑坡险情的事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君子之道,源远流长,将往何方?“路,在脚下!”
【篇五】
君子,是中国文化对人性雕琢的理想状态,余秋雨先生以文人墨客的心境,结合自己对道德、哲学的判定,塑造了一个典型君子形象。
不同于欧洲的骑士精神和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国的君子更多从修心出发。人心是世间最复杂的,然而人性并非无迹可寻,君子并非空谈心境的人,更是事件的掌控者、执行者。
儒释道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对君子形象的刻画,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出世、道家的无为,使君子成为难以目见、遑论真实的道德标杆,为人们所敬仰,却难觅其踪。真正的君子,或许都湮没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他们的轶事在千年之间为人所津津乐道。
如今,歪曲前人价值观、动辄以”封建“为理据妄议前人之辈者,比比皆是。千百年间,诸葛武侯为人推崇备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贯穿千古,却被后人以成败论英雄。而怠忽职守的贾诩却被推到空前的高度,这难道不是对君子的歪曲理解吗?难道不是年轻一代对于责任的忽视吗?若人人都贪图享受,苟全于世间,国家有何希望?民族有何前景?纵然智冠天下,心中却无正念,没有信仰和方向,这样的智者又有何用?这样的智者又如何值得后人瞻仰?
君子不仅要智胜,更需要德胜。纵然胸中有千万,不能为民所用,亦是无用之物。明末书法家黄道周,如今已鲜为人知,所做之事更为人所淡忘。黄道周组建民兵,抗清失败被杀,也不过是以卵击石,但这种冥顽不灵,恰恰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所在。为何?所谓君子,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奋不顾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如果没有这些“不识时务”之人,满是趋炎附势之辈,在王朝衰落的黑暗之日里,我们何能打破羸弱,走向辉煌?
“所谓君子,慧明如水,飘零如烟”,这是我对君子的总结,当然不如余先生透彻,也不如余先生之全面。何为“慧明如水”?知人、知己、知进退、知荣辱、像水一般润泽万物、能容人、能举人、精彩不亮丽,起落是无常。何为“飘零如烟”?无形、无己、随风而去,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理想而逝。
君子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是崎岖路上的领航者,追求君子之道,只为拥有君子胸怀,能够向理想中的中国人不断靠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六】
好长一段时间,都在细细品读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中秋过后方才结束。感触,感叹,感概,感悟挺多,一时半会儿还真不知从何谈起,只是觉得此书很好,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尤其是想做真实自己的人,还有就是对中华文化极有兴趣的人,此书作为教科书颇为上手,通俗易懂,诠释相关理念、观点宛如抽丝剥茧。秋雨先生被称为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誉为“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品读此书时定会从其内容、观点、理念和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体会得到,还是切切的。
《君子之道》进一步把先生先前的《何谓文化》的整体课题延伸到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上。文化人类学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
而先生则进一步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思想是君子之道。此书缕析了儒家和道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及四大难题,作为打开中华文化核心机密的钥匙。同时,也是比较特别的一点,就是阐述了先生本人在佛学上的修行感悟。此外,先生还围绕着人生问题提供了一系列国际视角。最后,还精心选取了三十八篇文字优美、简洁,质朴,颇有哲思的短文随笔,以呼应全书的主旨,着眼于君子人格的构建。
先生认为君子之道有九项要点: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这也是君子之道轮廓性描述的高度概括。笔者的理解是要做个君子就要从这九个要点中去领悟和把握,不要说能完全做到,只要能够摸到这封底的阀门,也可称之为君子了,岂不畅快?这九项要点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为何如此,又如何去做到呢?书中自有答案,品读之后定会领悟。随后,又对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四大难点进行了梳理和深刻剖析。告诫我们什么才应是君子之交、之名、之伪和之狱。要去伪,做真实的自己,要放下,做轻松的自己,所谓心若放下,云淡风轻便是如此。然也,岂不快哉?
略微让笔者没弄彻底明白的是,在论述完君子之道后,为何要加上自己在佛学修行上的感悟,和国外一些经典故事的启迪,以及人们临终的教诲感慨呢?百思后得以其解,但仅仅是一家之言。这些感悟、启迪和感慨有一个共性,就是最终都能与前面君子之道的九项要点和四个难点相扣,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极好的衬托、支撑和补充。其修行道行深厚的禅者就是具有君子风尚之人吧,能给人启迪和感慨故事的智者也是具有君子之道的风骨。要告诉我们的不外乎就是同一个人,也会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较量,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潜伏着不少君子和小人的暗斗,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住君子的那一部分。如此,岂有不快之理?
其实,“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贬义,而是指向着一些低微的社会地位和生态群落。小人,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如果没有小人,君子就缺少了对比,显现不出来了,有了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君子是选择的结果,当然后来的小人也就成了君子的对立面,已是贬义。虽说小人是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但是设定错误答案的目的,不是为了你选错,而是为了你选对。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就是,君子未死,人格未灭。故而,选择做君子应该是畅快的。
最后,想与之分享的是先生的“写经修行”部分,对佛家的修行感悟颇有深意,独树一帜。我们也能如此感悟的话,想必也是做个君子畅快的缘由吧。他的感悟是:
佛教显然是极有生命力的,但是密密层层的寺庙常常以浓郁的香火、世俗的功利把简明的精神支点遮盖了。
一切真正深刻的学说都有最直接的起点。深刻,是因为能“看破”,因此“看”是关键。
佛陀“直观”人生真相,发现的一个关键字是“苦”。生、老、病、死、别、离,一生坎坷,都通向苦。所有的苦,追根溯源都来自于种种欲望和追求。
欲望和追求是何物?值得大家为之苦不堪言?不同等级的智者作出三种完全不同的回答:低层智者教导人们如何以机智击败别人,实现欲望和追求;
中层智者会教导人们如何以勤奋努力来实现欲望和追求,永不放弃;
高层智者则会教导人们如何选择欲望,提升追求。
佛陀远远高于他们,既高出于低层、中层,也高出于高层。对欲望本身、追求的目标和过程进行直观,然后告诉众人,可能一切都搞错了,大家最值得盼望和追求的东西,看似真实,却并非真实。
万事万物的本性皆为空,空对佛教极为重要,佛门又称“空门”,空有三层涵义:一是指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性”;
二是指万事万物都不是稳定实体;
三是指万事万物本该空寂明净。
世间的一切物态现象和身心现象,都空而不实,似有实无。用“色”字来代表物态现象,“蕴”字来代表身心现象。各有多种,但都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万事万物皆为空的原因是万事万物都因远远近近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而生成。佛教把关系说成是“缘”,把组合说成是“起”,于是有了“缘起”之说法。由于万事万物都是这么来的,因此不可能有真实而稳定的自我本性,所有的本性都只能指向空。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有了“缘起性空”的说法。
空,是一种无绳、无索、无栏、无墙、无羁、无绊的自由状态。让脆弱暴露脆弱,让空虚展现空虚,让生命回归生命,反而会带来根本的轻松和安全。
性空美学,即让出无边的空间,创造无边感受。无边界,无束缚,无限制,流动不定,幻化无穷。此为美学大道,在当今功利世界已经难以见到。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很多的“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只可惜,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些“无”所否定的东西,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门大扫除”,为的是摆脱种种相状,达到没有挂碍的“如来”境界。
三个“无”和三个“少”。三个“无”,即是无避,无迎,无应;
三个“少“,即是少分,少忆,少冀。
追求君子之道,我们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此书可荐,可读,可品,可以品读。
【篇七】
读了余秋雨的《君子之道》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阐述了何为中国人人格理想。“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国外的绅士、骑士、浪人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是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各有自己的“故乡”。
余秋雨认为,通过切割法,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能看出君子之道的内涵。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他认为中国人人格中的君子之道包含基本规范包括君子之德、礼仪之道和思维的中庸之道。
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一条是君子之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什么是土呢?就是不经品味的占有,最近流行的词叫土豪。有德是利人、利他、利天下。“君子以德,小人以力”。需要用德来主宅“力”、“土”。君子以厚德载物。最后的封口是君子之耻。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馀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君子之道的行为化是礼仪之道。修行者还不是君子,但是必须服从君子礼仪。比如孝道的早晚请安,比如节日的礼仪训练(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他建议一个城市或企业可以规定一套礼仪,中国奥运会给世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志愿者的礼仪。余秋雨表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需要修炼很多年。”他说:“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还没有那么多时间修炼怎么办,孔子和他的后继者想出第二个方法,即在行为上强迫他做到,或者半强迫成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这个叫做礼仪之道。”我们现在很痛苦的是,西方的礼仪超过我们,日本和韩国的礼仪都超过了我们,礼仪原本是我们最好的东西,现在我们丢失了,我们要拿回来重新洗刷。
君子之道在外在形态上,是君子坦荡荡,为国家为他人;
而小人常戚戚,整天捉摸人,总以为危险潜伏在四周,小人一生都会非常苦恼的;
二是君子有礼,一个单位、一个人都要建立简单易行的礼节,比如孝道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礼仪,又是从小的文明训练,懂得敬让,从家庭放大到社会,就成为合格的公民。余秋雨谈到,君子之道的阀门是有耻,要做到知耻和不耻,不耻比知耻更进一层,有羞耻之感就成君子之道了。作者认为对伪君子,要识破道义之伪、风度之伪,人人做一个真君子。
【篇八】
君子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其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出版)里,以细腻的笔触、深邃的论述,告诉人们,复兴中华文化的核心机密就是君子之道。只要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耗费十几年时间探究中华文化的一部总结性论著。该书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让人从另一个高度了解了国人的本质和归宿。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君子之道的轮廓,缕析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同时探讨君子如何处理与世间、名誉、伪君子、自由的关系;
第二部分阐述了面对人生问题作者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难题;
第三部分介绍国外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为当代愿做君子的年轻人,提供更充分的国际视角;
第四部分为作者38篇短文汇集,着眼于君子人格的构建,呼应全书主旨。整本书满是儒雅的气息,不疾不徐,从容淡定。君子之道,就在字里行间,一路蔓延。
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被看作小人。“君子之道之于中国,有如骑士精神之于欧美,而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没有成功地在国际社会面前描述清楚自己。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个中国人无法讲清楚自己是谁。”在余秋雨看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点,就在于人格不同,而历经千年的中华文化“最大公约数”和中国集体人格模式就是君子。传承中国文化,就是延续君子之道,这也是作者十几年探究中华文化和写作此书的目的。
在《君子之道》里,余秋雨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以文化人类学的立场对重塑民族心灵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从历史的选择、大地的沉淀中,权衡是非轻重,阐述君子之道,寻找其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君子之道》文中,余秋雨幽默地表示,中国的古文就是老祖宗的“遗嘱”,并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用典雅的语言,诗化性思索天下的灵魂,告诉人们成为君子的要领。在《模特生涯》里,美术课上当模特的我,却被同学们画成了“五花八门”。这让我明白了“天下一切画,都是自画像。”宽广的君子胸怀,让我在几十年后,坦然应对“被各种报刊任意描绘、编造”的离奇形象。《拼命挥手》讲述了一个一直向通过家门火车的旅客挥手致意却无人理睬而患病的孩子,被一位陌生旅客招手回应治愈心病的故事。原来君子并不一定要有多么高大、多显赫的事迹,身边一个微小的细节便完成了“人性温暖传递”的君子之道。这本厚实而大气的书,让当下躁动、焦虑和意识迷茫的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把开启中国文化的钥匙。
余秋雨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其最具魅力的就是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君子之道》继续秉承了这一特点。
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
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埋藏着一个遥远的“故乡”。追求君子之道,不仅是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传承文化、安放灵魂的故乡。我想,这是《君子之道》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篇九】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
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性的、无知性的、被动性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性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性的两面性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性与恶毒性、上进性与堕落性、文明性与野蛮性、仁爱性与仇恨性、真诚性与虚伪性、全面性与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性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性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精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祇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
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篇十】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
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
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
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
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