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某县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和 2023年工作计划 2022年,县科技经信局在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某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县建设为动力,抓住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全县机构改革契机,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提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助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绿色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强化企业主体培育,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开展企业主体培育。进一步完善对企业创新全过程的培育引导机制。加强与税务部门合作,采取上门服务、座谈交流等方式,与企业负责人、科技项目负责人面对面,宣传科技惠企相关政策,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
举办工业大讲堂暨高新技术企业等业务培训会,支持企业从易到难,逐步深化创新行动,持续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2022年共推荐两批13家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全部通过省科技厅审核认定。

二是完成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报。于3月10日之前全部完成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报。初步估算,2021年全县研发投入(R&D费用)约3.3亿元;
研发投入占地区GDP比重 2.85%。1-11月份,列入市政府考核的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增速、增加值增速分别累计达到74.6%和49.1%,上述指标均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是推进招商引智工作的主要抓手。在某科技、某钟秀先后引进万金庆团队和宁井铭团队基础上,今年对全县符合条件企业认真摸底遴选,优胜美塑胶、汇能汽车、玫瑰红桑叶红茶等企业都有意申报,县科技经信局进行了前期培育和辅导。某优胜美塑胶有限公司经认真准备,其申报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B类项目通过省科技厅初审,虽然未通过专家尽职调查等实地核验,但是也积累了经验,企业计划2023年再次申报。

二是推动产学研用合作。校企合作是高校推进转型发展、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县努力推动校企双方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产学共赢。2021年全县实现技术交易40项,资金6130.26万元,2022年,全县又有2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我局备案产学研合作项目28项。同时,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运用得到进一步推动,2022年全县新增科技成果500余个。

三是着力培育科技服务平台。引导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面向企业开展科技信息技术服务、人才管理培养、政策宣传辅导等服务活动。对接经济开发区,加强对 某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联系调度,并通过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
某华捷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申报2022年度县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项目,获得省市科技部门资助;
引进某市1家中介服务机构注册成立某知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强化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及应用、高企培育申报等方面的服务。

三、优化科技服务质效,落实政策激励机制 一是注重宣传服务。为强化企业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有关政策,结合“四送一服”常态化走访,和“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县科技经信局实行班子成员包联重点企业制度,深入走访民营企业,实地宣传科技创新政策,了解企业各类诉求,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接受县“四送一服”办交办问题2次12个,并全部办结。积极参加“四送一服”集中推进活动,协助省市工作组共同开展走访调研活动4次,累计走访企业100多家。此外还配合市科技局、宣传部和县委宣传等部门,结合部门工作特点,扎实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系列宣传咨询活动。

二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为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能力建设,今年联合财政、税务部门举办了全县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业务培训会,并组织30余家小微企业进行交流座谈,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宣讲等科技业务培训,努力推动形成民营企业 “比创新、比创业、比创造、增动能”的良好氛围。今年推荐申报了2名企业家参加全省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项目;
20余家企业计划参加2023年高企申报或培育。2022年全县获得授权专利47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件。

三是落实激励机制。2022年为企业争取并兑现发放2021年度省市县级创新专项资金2199.48万元(省级882.7万元,市级515万元,县级801.78万元)。截止到今目前,2022年再次争取到省、市创新资金2200多万元,计划在1月份兑付到位。各类激励政策和奖补资金的及时落实,激发了全县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热情与活力,推动了全县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四、争取科技重大项目,助推企业科技创新 为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有针对性地推荐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022年某WW航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高精密重型燃气轮机镍基高温合金叶片”获得省重大专项定向委托项目资助;
WW铸造、森普新型材料、某山野岭饮料、SS照明等企业分别成功申报省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市产学研重大专项等4个项目。

五、紧抓农村科技进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一是搭建农村科技平台。以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目标,着力搭建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水平。今年按照市科技局《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度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的通知》( Q科农〔2022〕61号)文件精神,结合精准扶贫的要求,经摸底培育,以贫困村为重点,成功推荐申报了8个科技服务平台项目。截止到2022年底,全县共组建专家大院28个,科技园区6个,创业链工作站8个。

二是推动农村科技服务。出台《某县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暨“志智双扶”工作方案》(Q科技经信〔2022〕29号),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服务的重点贫困村,部分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加强扶持与引导,大力开展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传授高新技术,培训科技人才,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助力精准扶贫,为打羸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目前,我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已覆盖43个贫困村。

六、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我县要紧扣省级创新型县建设主线,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对标对表,补缺补差,努力把某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创新型县,在全省创新体系中具有一定地位的区域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心和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战新产业集聚基地,力争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典范,确保顺利通过省级创新型县评审验收。

(一)切实抓好创新创业政策落地。一是完善政策机制,强化政策引领和各类政策配套。2023年做到全县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县级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1%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二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省级双创基地,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二)切实抓好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主要做好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建设工作。二是培育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实施双创人才培养计划,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优化人才发展环境。2023年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备案30家。新建新型研发机构(中心)1个、技术创新中心2个。

(三)切实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建立成果捕捉寻找机制,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合作。二是构建成果转化长效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

(四)切实抓好主导产业创新。一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速壮大主导产业,坚持招大引强与内生培育相结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五)切实抓好科技创新为民惠民。调动全县科技创新资源,在有条件的贫困村设立科技服务平台,创办实体,结对帮扶。开展“五个一”行动,即帮助贫困户理清一个发展思路、选准一个脱贫产业、联系一条销售渠道、传授一门实用技术、找到一条就业门路。

(六)切实抓好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予以支持和奖励。二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增强全县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三是强化党政主导。坚持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配齐县级科技创新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县域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