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数的产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主题是大数的认识,也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它的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等。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大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熟悉,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学习数的产生这部分内容,从教材编排上达到了循序渐进,利用已知的知识了解数的产生,认识就更清楚了,兴趣就更浓厚了。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教材中列举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记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十进制计数法。记数方法有多种,十进制计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也为前面大数的认识和亿以内数的读写做了一个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数的产生的渊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并作为亿以上数认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确定 教学重点为数的产生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二、学情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也为学生 了解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激起学生了解大数产生过程的兴趣和探究大数产生、发展历史的欲望。加之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能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翻阅书籍了解所学的知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启发开拓思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中进行生动、有趣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亲身体验,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善学、乐学,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 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在理解中获得兴趣 , 在实践中获得提升!
四、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数的产生以及记数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2 、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3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水果有哪些呢?(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
2. 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做一个统计,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记录。
3. 交流记录的方式。(有文字、对勾、圆圈、笑脸、数字等等)
板书:
数的产生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开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解古时人们如何记数做了铺垫,从而自然地引出数的产生,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数的?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
2. 全班交流。
3. 教师相机补充内容(课件展示)
用实物记数、结绳计数、刻道记数、符号记数等。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通过交流,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更多、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数产生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探索中得到发现,在交流中达到共识。】
(三)运用已知,感受新知。
1. 通过以前和现在记数方法的对比,了解自然数。明确自然数的概念以及知道最小自然数。
2. 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① 了解其他进制。
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②运用知识进行迁移,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③练习读写大数。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用学生平时所熟知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利用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理解新的概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在生活中,寻找大数,读写大数。
【设计意图:教材的运用需要整体把握,系统设计,在学生认识了大数以后,再了解数的产生,让知识有了层次性,也更易于学习掌握,同时让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接轨。】
篇二
1.1 数的起源
恩格斯指出:
“ 数学是以人的需要产生的 。
” 数是原始人类根据生活的直接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中首先注意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整群狼的比较,就逐渐看到一只羊、一头狼、一条鱼、一棵树、 …… 之间存在着某种共通的东西,即它们的 单位性 。同样,人们会注意到其他特定的物群,例如成双的事物,相互间也可以构成一一对应。
这种为一定物群所共有的抽象性质,就是数 。数的概念的形 成 可能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大约是在 30 万年以前,它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也决不亚于火的使用。
当对数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导致了 记数 ,而记数是伴随着计数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可能是 手指计数 ,一只手上的五个指头可以被现成地用来表示五个以内事物的集合。两只手上的指头合在一起,不超过 10 个元素集合就有办法表示。正如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的那样, 今天十进制的广泛采用,只不过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来具有 10 个手指这样一个解剖学事实的结果。
因此,虽然在历史上手指计数即用 5 或 10 的计数实践比二或三的计数出现要晚,但五进制和十进制却几乎一律地取代了二进制、三进制等。
1.2 数的表示方法
( 1 )结绳与书契
当指头不敷运用时,就出现了 结绳记数 和 刻痕记数 。结绳记数成为人类早期表示记数的方法
图 1.1 :台湾高山族的结绳(现藏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古籍上记有伏羲 “ 结绳而治 ” 。
图 1.2 :日本琉球群岛的结绳
“ 书契 ” ,就是刻划。
“ 书 ” 是划痕, “ 契 ” 是刻痕。例如,在青海, 1974 年至 1978 年出土一批带刻痕的骨片,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用于记事、记数的实物。
( 2 )文字记数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西安半坡、山东城子崖等都出现了数字符号。例如,在西安半坡人的遗址(距今约 5000~6000 年)中,发现陶器上刻的符号中有数字符号:
(五)、(六)、(七)、(八)、(十)、(二十)。
商代的甲骨文 “ 金文 ” 的十进制。个、十、百、千、万 五个十进制的数字(尽管表达形式尚不统一)都能准确无误地给以表达。商代对于数字的表述尚 未形成位值制,但在沿袭前人数字符号表示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百、千、万等数字名称。
表示数的符号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一直到 1522 年所谓 阿拉伯数码 才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中国到 1892 年才开始采用阿拉伯数码,但数的写法还是竖写,直到 20 世纪才采用现代写法。
( 3 ) 位值制记数法
十进制的位值记数法 ,它不仅采用十进制,而且在不同位置上的数码,表示这个数码与 10 的某个幂次的乘积。即用位置来表示数。
不完全的定位制 ――“ 累加制 ” ,它是同一单位用同一符号累加,达到较高单位时才换一个新符号。
如罗马数字采用五进累加制,它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数的单位:
I ( 1 ) ,V ( 5 ) , X ( 10 ) , L ( 50 ) , C ( 100 ) , D ( 500 ) , M ( 1000 )。在表示其它数时,大单位在左,小单位在右,表示累加,如 VⅡ(7); 若大单位在右、小单位在左,表示减法,如 IV(4) 。
篇三
1. 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
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 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
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
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学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浙统一采用十进制。
推荐访问: